新地标建筑 让北京不再北京
发布时间:2012-12-12
一些居民喜欢把这座造价50亿元人民币的建筑叫做“大裤衩”。外国建筑师感慨:“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建筑。”
据消息:美国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》发表文章,题目是“反思奥运灵感启发下的北京新建筑”,文章摘要如下。
这座都城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热潮。然而,新北京也许未必最适合现代中国。
去年夏天,我站在满是尘土的空地上,俯瞰赫尔佐格和德梅龙设计公司的最新作品:北京人称作“鸟巢”的网状钢结构建筑。竣工后,这座体育馆将举行有9万名观众的奥运会开幕式。除了目瞪口呆的游客、极高的吊车和呛人的烟雾,我几乎什么都看不见。
北京不再像是北京。就在10年前,我还可以在迷宫般的胡同里闲逛,在附近的茶馆品茶。如今,我几乎不认得这个新北京。
人们一度认为,这座静寂的城市保留着亚洲古老的建筑风韵。如今,它加入上海和香港的行列,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都市化。美国规划协会的顾问杰夫·索尔说:“北京迫不及待地想要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。”几年来,全球顶级建筑师的注意力偏离了纽约、伦敦和巴黎,着手帮助北京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形象。
在这里,全世界最大的机场单体航站楼由英国的诺曼·福斯特设计。壮观的国家大剧院由法国的保罗·安德鲁设计。此外还有菲利普·斯塔克设计的兰会所。不过,最有气势的还是雷姆·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大楼。负责该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奥勒·舍伦说:“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建筑。”
中央电视台大楼坐落在新建成的中央商务区中心。舍伦说:“5年前,这里除了废弃的厂房,什么都没有。”
他回忆说,政府官员当时向他展示的设计图上标注了300座摩天楼。
夏季的一天,我驱车前往该地。“大裤衩”(中央电视台大楼的绰号)显得庄严而庞大。片刻之后,我从后视镜中张望,它看起来像一座“形销骨立”的危楼。
幸亏并非所有人都忙于除旧布新。去年,一家建在四合院里的高档酒店正式开业。与这个四合院500年前刚刚建成的时候相比,现在的情形没有多少变化。街坊邻居在闲聊,孩子们在胡同里跑来跑去,小贩们在出售新鲜水果。顾客很满意,客房差不多已经预订到了奥运会前后。
20—30年前,这座适宜漫步的城市里有大约6000条胡同纵横交错,如今却只剩下不到1000条。奥运会结束后,预计大批农民和民工将再次拥入北京。